查看原文
其他

南锣鼓巷:藏在时光深处的历史人文

小印 北京印迹 inBeijing 2022-04-01

编者按丨图观北京

“北京印迹”平台发布会暨“图观北京”测绘地理信息展开幕仪式于12月17日在北京规划展览馆举行。展览围绕“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”和“北京测绘地理文化”,向观众系统地普及地理信息的知识,展示丰富多彩的地图文化,讲述北京故事,彰显北京责任。本栏目将带大家一起走进展览中的“北京印迹”,一起观北京、知北京、品北京。


南锣鼓巷

藏在时光深处的历史人文


图片来源:全景网


我无数次在这些胡同里游荡

这些胡人的通道,盖满了鲜红的印章

故国的青砖满目疮痍

元明清的徽记被岁月剥蚀

至于遥远的大燕国,更是踪迹全无

南锣鼓巷,长着十六只脚的蜈蚣

在时光深处蜿蜒爬行

……


这是现代诗人黄离在长诗《南锣鼓巷》对这“一巷十六胡同”历史沉淀的感慨。然而,南锣鼓巷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蕴,却少有人知晓。下面就跟随小印一起了解下南锣鼓巷的前世今生吧。


   南锣鼓巷的形成与发展   


1267年,蒙古人定都北京,建立元朝,当时的北京叫“大都”。南锣鼓巷也伴随着元大都的兴建而出现。


南锣鼓巷是元大都“左祖右社,前朝后市”的城市格局中“后市”的组成部分之一,在元代曾是繁华的商业街。它位于元大都的几何中心,紧邻中轴线东侧,北起鼓楼东大街,南止地安门东大街,全长786米。

南锣鼓巷在元大都的地理位置

(底图来源:北京印迹网站)


南锣鼓巷及其周边区域在初建时,沿用了古代“坊巷制”的思想,成为元代城市形态片段遗存的活化石


南锣鼓巷作为北京唯一保存着元代“八亩院”式严谨规整院落肌理的民居区,其构架以南北向的南锣鼓巷为轴线,两侧均匀分布着16条平行胡同,呈“鱼骨状”,延续了自古以来的“棋盘式”格局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,所以又称“蜈蚣街”。

南锣鼓巷“鱼骨状”空间格局

(底图来源:北京印迹网站)


历经七百多年,虽然几经历史变迁,北京旧城内仍能保留“鱼骨状”形态的胡同和严整规制的四合院,并且面积最大、格局最完整的,只有南锣鼓巷及其周边地带。


   胡同里的名人故居   


由于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毗邻皇城,是难得的风水宝地,历代达官显贵为了进宫和朝拜都需要居于此,使得南锣鼓巷汇集了元朝以来不同时代风格的建筑艺术,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。


清末大学士文煜曾居住在帽儿胡同,原宅园共有五座院落,其中7号占两座,破坏最为严重,9号即著名的“可园”,11号和13号为狭长的大型四合院,彼此相连,共同构成了这座宏敞的显宦豪宅,其中9号院的“可园”被认为是现今北京最有价值的私家花园


文煜宅园的五座院落布局严谨但并不刻板,局部也有灵活处理,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。同时整座宅园建筑与园林水石相间,表现了北京四合院庄重大方而又正中求变的建筑特色。

文煜宅园“可园”—帽儿胡同9号

(图片来源:北京印迹网站)

文煜宅园“可园”—帽儿胡同9号

(图片来源:北京印迹网站)


后圆恩寺胡同13号宅院为茅盾故居,是为数不多的对外开放的名人故居。茅盾故居是一个比较局促的两进四合院,前院主要是由倒座房、正房及左右耳房和东西厢房及耳房组成,前院的庭院里搭有葡萄或紫藤一类攀爬植物的架子。

茅盾故居—后圆恩寺胡同13号宅院 

(图片来源:北京印迹网站)

茅盾故居—后圆恩寺胡同13号宅院 

(图片来源:北京印迹网站)


中国近代最伟大国画家之一的齐白石先生也曾短住于雨儿胡同13号院,这也是南锣鼓巷除了茅盾故居外第二个对外开放的名人故居。齐白石故居有如意大门一间,但此门已不是旧物,门内无影壁,倒座房两间,均为硬山顶。正房内南窗满镶玻璃,采光极佳。

齐白石故居—雨儿胡同13号院

(图片来源:北京印迹网站)

齐白石故居—雨儿胡同13号院

(图片来源:北京印迹网站)


另外,南锣鼓巷65号曾是明清之际著名人物洪承畴的家祠;炒豆胡同77号,以及板厂胡同32号、34号等处院落,原是清末僧格林沁的王府;帽儿胡同35、37号的旧宅院,原为清末代皇帝博仪之皇后郭布罗婉容婚前的住所等等。


这些政坛要员与文化名流在质朴而又充满古韵的巷宇中粉墨登场,上演一幕幕历史大戏,为南锣鼓巷留下了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记忆。


南锣鼓巷亦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,默默地记载着这里历史变迁的轨迹,诉说着朝代更迭的故事,延续着文化发展的血脉。


   胡同里的文化特色   


南锣鼓巷在2006年以前,还是一条比较沉寂的古巷,在深入研究了南锣鼓巷的地方传统文脉与现代地脉特征的之后,交道口街道从历史、空间、文化、发展四个角度出发,确定南锣鼓巷的形象定位,即大都之心、元生胡同、民居风情、创意空间


“大都之心”标明了南锣鼓巷在北京元大都几何中心的重要区位地标意义;“元生胡同”体现了城市肌理与格局的历史价值,即“鱼骨架”胡同形态的残留;“民居风情”则蕴含着北京典型传统民居建筑——四合院中的怀旧情怀;而“创意空间”反映了在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先锋艺术取向与高雅品味,以现代的酒吧茶社等公共交往空间为载体,将活力的艺术元素注入最古老的胡同四合院。

南锣鼓巷

(图片来源:图虫创意网)


南锣鼓巷的兴起得益于中戏。因中戏文青的聚集,这里逐渐出现了诸多创意小店、咖啡厅以及酒吧,咖啡厅和酒吧被填充进胡同的中西合璧,营造出意想不到的文化氛围:点一杯洋气的咖啡坐在窗前,欣赏斑驳青砖垒就的古老四合院;看老北京人在胡同里踅进踅出,平静的面容下隐藏几世关于荣华富贵的故事——时空交错的冲击感便扑面而来。

咂摸酒吧

(图片来源:参考文献[1])


南锣鼓巷不仅有着完整的元代胡同肌理和晚清、民国时期的建筑以及独具特色的交往空间,同时遗存下来的民间文艺、器乐、游艺与竞技、手工艺、美术、节事庆典等,这些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感觉得到的“活文物”既反映了历史文脉,又表现出了鲜活的创意,更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陶艺手工艺

(图片来源:参考文献[1])

南锣鼓巷胡同节

(图片来源:搜狐博客@繁华深处)


   胡同里的平凡生活  


1993年南锣鼓巷地区被北京市划入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,是北京市可考历史最久、最典型的传统民居区。


而除了历史上那些家喻户晓的名人之外,怀念老北京的人也喜欢这里,因为这里有最地道的北京味儿,从明朝将军到满清末代皇后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,这里的每一个宅院都有数不尽的人物风流;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友人喜欢这里,因为这里有他们一贯的雅致情调和浪漫情怀,“过客”、“梦想家”、“鬼味”,光听店名就让人无限神往。

游走在南锣鼓巷的年轻人

(图片来源:参考文献[3])


还有那些平凡的胡同热爱者,他们可能是学生、上班族、普通的老人,他们或许是不喜欢平地而起的高楼大厦,或许是热爱胡同里的生活方式,也或许只是眷念记忆里的生活画面:

“夏日傍晚,夕阳在天边燃烧,晚霞落在房后。顺巷口望去,渐行渐远的两排树木隐隐陷入昏暗。家家门口,出入着男人女人,跑着大小孩子。几个闲汉立在树下,一个木头棋盘已经摆好。一天的辛苦仿佛都消失在树间清爽的晚风里,消失在炊烟带起的温情中。”——陆昕教授早年拜访朱家溍先生时,关于南锣鼓巷的记忆。

居住在南锣鼓巷的老人

(图片来源:参考文献[3])


700多年的时光飞逝,推开南锣鼓巷四合院的大门,我们依然还能看到依旧生活在老旧平房里的人们,或许他们坚守的就是对这南锣鼓巷的热爱

我爱你忽必烈大帝的小城

我爱你青灰色的屋瓦和对称的胡同

我爱你残损的砖雕门楣

我爱你的水墨黄昏和暖色灯光

我爱你送我的这首长诗和

死在这里也不错的欲望

……



参考资料

[1] 月寒. 其实你并不认识南锣鼓巷[J]. 商业文化,2016.

[2] 高阳. 探析历史街区中的文化特征及文脉传承——以南锣鼓巷为例[C].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,2013.

[3] 草家. 南锣鼓巷寻老北京风情[J]. 住宅产业,2014.

[4] 吕斌. 南锣鼓巷地区的空间格局与历史文化价值[J]. 北京规划建设,2013.


相关阅读

北京印迹上线!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!“图观北京”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

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…...

邱跃:讲好北京故实,传承历史文化,展现时代风貌,建好首都名城

孔繁峙:古都名城是北京印迹的底色

唐晓峰:历史文化名城与地理信息系统


您与京城,一之隔!

关注“北京印迹”平台

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

“北京印迹” 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,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,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,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。


“北京印迹”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,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、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。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,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、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,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,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。


“北京印迹”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,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、热爱北京、保护北京、发展北京,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